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7章 两年计划和五年目标(2 / 2)


并且,这个时候,高迎祥,李自成,张献忠这些乱寇,还根本不成气候,一直被孙传庭等明将压着打,甚至差点彻底剿灭。

只是后来,那个谁采取了怀柔政策,想要诏安这些乱寇。

结果,诏安没两年,这些休养生息,重新变得兵强马壮后的乱寇,再次叛乱,那时候大明更虚弱了,再也剿灭不了这些乱寇了。

所以,我绝不能重蹈覆辙,对于这些叛逆,一律杀无赦,除非他愿意无条件放下武器。”

最终,朱勇针对国内的乱寇,也想出了两个对策。

一是,赈济灾民,等于切断乱寇的兵源。

二是,武力镇压,要不无条件放下武器,要不杀无赦,绝不怀柔,绝不养虎为患。

“在防备鞑子方面,还得依靠北面长城,山海关和松锦一带的防线。

将领方面,只能靠两个人,一个是卢象升,另一个便是祖大寿。

国内镇压叛乱,则交给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两人吧!

朝政方面,就只能依仗孙承宗了。”

其实,在北面防御鞑子方面,朱勇真的想完全交给卢象升,对于祖大寿此人,朱勇没有好感。

但可惜,此时朱勇在松锦,山海关一带的防务,离开了卢象升可以,但却离不开祖大寿。

此时大明东北方向的防务,基本上全被都是祖大寿在负责,而且祖大寿手下的关宁军,更是大明最为精锐的骑兵。

并且,除了祖大寿的命令,崇祯都指挥了关宁军,毕竟关宁军中大部分将领,都是祖大寿提拔上来的,甚至很多都是他的家将。

即便是,几年前崇祯肢解了关宁军,分出两部分,一部分给了祖大乐,一部分给了山海关的吴三桂。

但祖大寿手里的关宁军,依旧是最多最精锐的。

可以说,这些年要不是祖大寿扎在松锦,说不定鞑子早就打进关内了。

从这方面来说,其实祖大寿对于大明,还是有很大功劳的。

但同样的,正因为祖大寿在东北边关的权势太大,已经超出了崇祯的控制,崇祯多次下诏让其入京,他都拒绝。

当然,主要是祖大寿怕自己步了袁崇焕的后尘,不敢回京,但他也没有背叛大明,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势。

朱勇记得,祖大寿最后背叛大明,也是在松锦之战惨败之后,他看不到大明获胜的希望,才选择投降鞑子。

说到底,祖大寿此人对大明和崇祯的忠诚,还是有的,但他更多的还是在意自己的性命和利益。

如果在家与国之间选择,他是会选择家的。

这或许,也是这个时代,绝大多数大明官员的正常想法,毕竟能像卢象升这样对大明死忠的臣子,真心不多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朱勇不太喜欢祖大寿的缘故。

东北边防太重要了,朱勇真心希望交给卢象升,而不是祖大寿,可实际情况,他做不到。

如果这个时候,朱勇强行下令,让祖大寿退出锦州,而是让卢象升接替他的位置。

弄不好,随后祖大寿就会带着关宁军投奔鞑子,这点祖大寿真有可能做得出来。

所以,朱勇只能继续用着祖大寿,再说祖大寿领军作战能力还是很不错的,手下关宁军战力也极强。

朱勇相信,只要他不下令召回祖大寿,或是撤掉他。

在大明没有输掉五年后松锦之战,那一场国运之战时,祖大寿是太可能背叛大明的。

既然如此,那朱勇也就只能将就着用他了,因为朱勇也没别的选择。

“两年改良大明,五年赢下松锦之战,这是我定下的目标。

那就先叫做‘两年计划和五年目标’吧!”

理清了思路的朱勇,心情很不错,剩下的就是如何去执行了,这也是最重要的。